“互联网+乡村振兴”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- 行业资讯
速读丨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
发布时间:2021.12.02
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,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。通过将信息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、乡村治理、农民生活深度融合,整体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步伐。
数字乡村建设是指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基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以信息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为重要载体,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、治理数据化、服务信息化以及生活智慧化,重构乡村现代经济发展形态,打造乡村治理信息化新模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复制版,我们要根据中国乡村的发展实际,深刻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,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新模式。
数字乡村发展后力不足,整体建设缺乏规划。早在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》中就明确提出“实施数字乡村战略,做好整体规划设计,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”的要求,但目前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,部分地区缺乏对所辖区域的彻底调研及了解,没有因地制宜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,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及发展优势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。数据获取机制欠缺,区域发展极不平衡。目前几乎所有的市、区(县)均没有成熟的基层数据获取途径,缺乏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,基层数据很难及时、准确上报;尚未建成统一的基层信息共建共享机制,任务分工及统筹协调难度较大。农业生产规模不足,生产数字化需求低迷。目前,大部分农业用地多以散户居多,未形成规模化种植,甚至个别土地因弃种变成荒地。此外,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,留守种植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,接受信息化、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有限。科技创新供给不足,产业发展尚待提高。当前从事“三农”相关信息服务及信息产品开发的企业较少,产学研模式落地难度较大,适合“三农”特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。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,动植物模型与智能决策准确度较低,农业机器人、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。与城市以及其他领域相比,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研究应用明显滞后。
城乡发展差距较大,以城带乡挑战极大。数字乡村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比发展相对缓慢,城乡数字鸿沟短期内难以有效消除。再加上,数字乡村建设本身基础薄弱,缺乏大量专业人才及建设资金,导致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协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。
持续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,在满足乡村基本互联网覆盖的情况下,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进程。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,鼓励“三农”相关技术产品、软件、终端的研发,并积极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,服务广大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。进一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,构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,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服务。以电力、水利、物流、农业生产加工等方面为切入点,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,建设“智慧乡村”。强化自然资源遥感监测“一张图”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,动态掌握乡村土地利用和发展状况,实现对基本农田信息、土地区块、作物类型、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的有效监测监管。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,加强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,打通基层数据共建共享。
加快推进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种植业、种业、畜牧业、渔业、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,打造智慧农业、科技农业、品牌农业。积极开发乡村新业态,基于数字农业基础,打造认养农业、体验农业、观光农业、都市农业等,增加农业附加值。借力“互联网+”,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建立智慧物流配送站,深化电商进村示范作用,形成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。加快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,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深度融合,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。
加强基层“互联网+党建”平台建设,推动党务、村务、财务网上公开,畅通民意。深化乡村“互联网+政府”服务,打通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数据互通,强化网上审批服务体系,实现农民群众 “办事不出村”“零跑腿”。构建“互联网+社区”综合信息平台,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。完善乡村网格化管理平台,确保“大事全网联动,小事一格解决”。深入推进互联网+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,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,打通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新通道。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,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专业化、个性化程度和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。
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,重点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,实现乡村与城镇教育同步发展。完善民生医疗保障信息服务,加大异地结算范围,提高异地就医持卡结算率。加快推进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医疗机构信息共建共享,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需求。同时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”,实现远程医疗、远程教学、远程培训等服务。加快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,采用新技术手段,创新金融产品,提升农户体验。普及农业智慧绿色生产方式,大力发展数字监管检测平台,加强耕地质量监测,增加绿色有机肥施用量。完善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数字化管理体系,搭建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“种植-生产-加工-运输-餐桌”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,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。推广农村智慧绿色生活方式,建立农村公共环卫体系,合理布局污水排放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,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,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美化方案。深化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,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。建立乡村智慧绿色生态模式,从乡村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、因村制宜,精心规划乡村生态保护方案。科学划定河流湖泊生态保护红线,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,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,拓展乡村生态旅游业、生态农业,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。
村赞体系结构与“乡村振兴战略“的总要求高度契合,现已在甘肃、云南、山东、河南等地市县投入运行,积累了完善的推进管理体系和方法,试点地区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,得到合作单位的高度认可,并多次获到国务院、部委、省市地方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注。
在社会治理方面,针对当前群众“在群里不在村里”的特点,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的手段,促进管理数据化、服务在线化、经营网络化,改进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、管理群众、掌握社情民意的方式,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。在经济发展方面,针对地方经济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,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,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,聚沙成塔汇集区域力量,以信息流带动地方区域人流、商流、物流、资金流,推动地方经济发展。